印刷,远不止白纸黑字
关 飞
说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人们自然而然地回忆起了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等等,似乎只有白纸黑字的印象。事实上,“印刷”所涵盖的,远不止于此。
在印刷史上,中国人的发明是多方面的。除了人们熟知的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外,彩色印刷术同样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印刷史的一项重大贡献。而对于这方面的传统和成就,今天的人们知道的确实不多。
国内讲印刷史的书不在少数,但从彩印角度写印刷史的却并不多见。时至今日,还没有一部专著对中国彩色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作出全面而系统的介绍。
中国印刷博物馆业务部主任、中国印刷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李英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在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李英的新作《中国彩印二千年》一书中,她立足于“大印刷观”,用浓重凝练的笔墨,流畅舒缓的文字,配以大量难得一见的精美的图片,向人们展开了一幅长达两千年的墨香四溢、璀璨明丽的中国彩色印刷术发展的历史画卷。
《中国彩印二千年》告诉我们,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红。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红地区的原始部落,能将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条纹色彩的毛布。进入商周以后,先民已经掌握了利用多种矿物、植物染料染色的技术,这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相当水平的染色技术。一些出土文物表明,周代时已经创造出了套染,即将织物分几次先后浸入溶有一种或多种不同色彩染料的容器内,从而得到某一颜色的不同深度的近似色或其他各种新的颜色。
隋唐以后,中国的彩色印刷更是大放异彩,隋代的敷彩佛像,唐代的蜡缬、灰缬和敷彩印刷品,宋代的纸币彩印技术中的交子、钱引、会子、关子等,元代的织物印花与印金、彩印壁画,明代的朱蓝印本、套色书籍印刷、木刻版画,清代的套色印书、彩印版画、木版年画、石版彩印技术等等,琳琅满目,万紫千红。
佛像、丝绸、壁画、纸币、图书、年画、邮票……
正史、文集、掌故、传说……
这一切在作者匠心独运、出色的叙事编排下,衔接和铺陈得自然而又合理。
正如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郝振省先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所言,《中国彩印二千年》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延续数千年的绚丽多彩的画卷,读之如“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在装帧设计、印装工艺上,《中国彩印二千年》也有值得一提之处。色彩明艳的封面,拙朴传统的露脊线装,书脊上鲜艳的彩条,图版上黑色色块、白色细线条的使用,都与本书的主旨——彩色印刷一一契合,呈现出一种传统的、现代的、协调的契合之美。
一本好书,恰似芝兰,其香四溢。欣赏本书,恰似品茗,愈久弥香。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