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食用菌行业中拓宽致富路 ——访江西一粒红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邓海洋
编者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肉、蛋等产品受到重视,一些菌类食品也越来越多地摆上人们的餐桌。食用菌含有大量矿物质元素和氨基酸,味道鲜美,是很多人喜爱的食品之一,在中医学方面,不少食用菌也有着各类功效,其中包括开胃、祛湿、健脾、安神等。因此,不少人加入食用菌行业,食用菌产业甚至成为不少地区的特色产业。其中,就有这么一个人,他从事食用菌种植20余年,潜心研发食用菌种植新技术,探索食用菌种植新模式,致力于打造一家“食用菌全产业链”型企业,他也因此被人称为食用菌种植能手。这个人就是江西一粒红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海洋。创业路上,邓海洋从食用菌种植户到合作社负责人再到食用菌企业董事长,虽然身份不断转变,但梦想始终没有变。下面,就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来了解邓海洋在食用菌“王国”里到底是如何践行梦想的吧!
记者:邓董事长,您好!请简单谈谈您与食用菌的渊源,好吗?
邓海洋:我对食用菌有很深的情结,不过我自己真正开始种植食用菌并决定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是在2003年。如今,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不仅掌握了山茶菇、猴头菇、竹荪等的种植技术,还把食用菌发展成了一个产业。我先后在福建古田、广东韶关等地种植食用菌。后来,江西省赣州市政府招商引资,我响应政府号召,便回到了赣州,选择在自然环境优越的赣县区南塘镇清溪村种植食用菌。
我种植食用菌的第一桶金源于种植山茶菇。山茶菇是茶树菇的“升级版”,茶树菇因生于油茶树的枯干上而得名,是我国特有的山茶科菇种。为了创新茶树菇种植技术,我不断寻找更适合茶树菇生长的基料,最终发现在赣南地区资源十分丰富的油茶饼比棉籽壳更适宜种植茶树菇,我将在油茶饼上长出的茶树菇称为“山茶菇”。与茶树菇相比,山茶菇的口感更好,品质更佳,蛋白质含量更高,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市场售价是茶树菇的好几倍。所以,我便大力发展山茶菇种植。同时,为实现周年生产,我在基地搭配种植竹荪、元蘑、榛蘑、榆黄蘑、猴头菇、桑黄等食用菌品种,同步发展林下种植食用菌的模式。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公司的情况吗?
邓海洋:江西一粒红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9月,是一家专注于食用菌研发、种植、深加工、贸易、研教培、农文旅等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多元型企业。公司主要生产山茶菇、猴头菇、竹荪等,包括鲜菇、干菇、熟食等多种形态,利用自有专利技术种植食用菌。公司现有赣县食用菌富硒产业基地、井冈山林下食用菌基地、上饶森林食品食用菌基地等3个生产基地,年生产食用菌菌袋700万袋,年生产鲜菇3500吨,年销售额达7000万元,产品供应全国市场。
公司核心基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南塘镇清溪村,占地面积243亩。多年来,公司重视食用菌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等单位合作。公司先后获得“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先进帮扶企业”等荣誉称号。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山茶菇的种植技术要点吗?
邓海洋:(1)制作营养基料。油茶饼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实践表明,在山茶菇生产基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油茶饼效果较好,它既能提高菇的品质,也能提高菇的产量。经过多次、多品种对比试验,发现基料中油茶饼的比例以30%左右为佳,搭配木屑、麦麸、稻壳等,再添加适量的石灰、石膏等调节基料酸碱度,使基料的含水量为63%~65%、pH为7~8。
(2)将基料进行装袋。基料在装袋前要进行充分发酵,发酵过程中要翻堆两次,储存备用。利用16厘米×37厘米的种植袋进行填装,每袋装基料质量约1.5公斤。基料装袋后要及时灭菌,以防止其酸败变质,妨碍菌丝生长。灭菌时要掌握“攻头、控中、保尾”:“攻头”,即在3~5小时内使料袋温度上升到95℃以上;“控中”,即使灭菌锅保温7 小时以上,以确保灭菌效果;“保尾”,即在灭菌温度及时间达到标准后焖3~4小时,待灭菌锅内温度自然降至70℃时,再将料袋搬运至已消毒的接种室(箱)进行冷却。
(3)接种及发菌管理。将料袋搬运至已消毒的接种室(箱)冷却至30℃时接种,接种后将菌袋放入洁净培育房进行发菌管理。发菌期主要是温度、湿度的管理,维持培育房的温度在23~27℃,温度控制要与暗光培养及通风相结合,进行灵活调控。门窗应挂窗纱或草帘遮光,保持培育房内空气流通,湿度控制在50%以下。一般接种60天后菌丝满袋,此时菌丝生理成熟,进入出菇期管理。
(4)出菇期管理。首先,开菌袋催蕾出菇。可以利用昼夜之间的自然气候干湿差、冷热差、光暗差进行强制性刺激,在3~5天后菌袋内会出现细密水珠,再经过3天发酵后,则会出现密集白色原基,进而分化出原菌菇。其次,进行温度管理。出菇场所温度必须进行有效控制,一般为24℃左右,而且在这一阶段要保持温度稳定。再次,进行湿度管理和通风管理,在出菇阶段,保持大棚内湿度70%~95%。
(5)山茶菇采收。当菌柄长达10~12厘米,菌盖直径达2厘米、平展、边缘内卷、未开伞,菌膜未脱落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应注意握住菌柄基部整丛轻轻旋转拧拔,以防止带起培养料和损伤周围幼菇。菇体采收后,去除根部杂质即可上市鲜销,或进行烘干。采收后,清理菌袋料面,袋口捏拢,停止喷水3~5 天,使菌丝恢复生长,以利下潮出菇。
记者:我们知道,食用菌一般都是室内种植,您发展林下种植食用菌的原因是什么呢?
邓海洋:我看好林下种植食用菌的发展前景。林下种植食用菌是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绿色、循环、可持续等特点。近年来,林下种植食用菌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四川、贵州、甘肃等不少地区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林下种植食用菌的具体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林下种植食用菌经济效益明显。林下种植食用菌可为林区提供就业岗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林下气温比外界气温低5℃左右,可以延长食用菌采收期,错开上市高峰期,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林下种植食用菌的生态效益良好。树木占据林地的上层空间,形成了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昼夜温差大、通风足的特殊林下小气候,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林下种植食用菌残留的基质也会作用于林地,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固碳、涵养水资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实现“以林养菌、以菌养林”的绿色发展模式。
第三,林下种植食用菌的社会效益较好。开展林下种植食用菌,可以促使林业由单一经营向立体复合经营方向发展。随着林下食用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保障了林下经济在众多经济模式中的健康发展。同时,林下种植食用菌,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联动持续发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带领团队经过一番考察学习之后,便决定发展林下种植食用菌。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十分适合发展林下种植食用菌,最终,我们公司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大井林场达成了合作协议。据了解,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6%,年均温约17℃,年降水量1865.5毫米,无霜期250天。在林下小范围试种成功后,我们决定在大井林场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而且,我们选择其中表现较好、观赏价值高、在南方地区比较少见的一些食用菌品种作为林下主栽品种。
记者:“借力生金”,助推乡村振兴。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食用菌种植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那么,林下种植食用菌的模式及其特点主要有哪些呢?
邓海洋:为了提高林下种植食用菌的出菇量和商品价值,针对不同食用菌品种,应采取不同的种植模式。常见的林下食用菌种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林间悬挂出菇。林间悬挂出菇模式是一种高效利用林地立体空间的农林复合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在树木间跨接金属杆或竹竿,或者在林下建立专门的竹木支架以悬挂培养袋种植食用菌。该模式适用于某些需悬空生长的食用菌品种,如黑木耳、猴头菇、元蘑等。该模式提高了林地空间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了林下食用菌的品质。构建支架结构及固定林下食用菌培养袋所需的人工和物力成本高是该模式的主要限制因素。
(2)林间露地摆放出菇。林间露地摆放出菇模式是指在林间空地上直接摆放食用菌菌棒进行露天出菇的一种方法。该模式适于种植平菇、香菇、滑菇、银耳、秀珍菇等。该模式主要依靠林下的自然空间资源,具有简便性和减少人力投入成本的显著特点。但在降水量过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涝害。若未在地面铺设保护层或放一层排架,则可能导致杂草快速生长或地表污染,影响菌菇的品质。在采取该模式之前,应仔细观察林下地表植被,如在杂草密集的情况下,应先铺设一层黑色地膜或地布,以遏制杂草生长。
(3)畦床覆土出菇。畦床覆土出菇种植模式是指在林地内开挖具有特定尺寸和深度的畦床,在其中放置食用菌菌棒,随后覆盖土壤以促进出菇的方法。该模式适于种植竹荪、大球盖菇、鸡腿菇、灵芝、双孢蘑菇、灰树菇、口蘑、羊肚菌等不经覆土便很难出菇的食用菌。土壤对子实体的形成具有刺激作用,食用菌也会从土壤中摄取养分。该模式有效利用了森林空地的表层资源和土壤环境,优势主要体现在良好的保湿能力以及简易的操作流程。该模式的不足之处在构建畦床和覆盖土壤过程中会消耗相对较多的人力资源,且在遭遇强降水天气时,存在较高的涝害风险。
记者:在企业经营管理及产品的销售推广上,您是如何做的呢?
邓海洋:在经营管理上,我们公司坚持“联农助农”的发展模式,以效益共享联农,以稳岗就业助农。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的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公司通过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吸纳务工等方式,帮助农户增加收入。在我们公司的引导下,农户通过种植山茶菇,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约1.5万元,通过为公司提供劳动力,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约1.5万元。综合计算,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约3万元。
在销售上,我一直坚持“多条腿走路”,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零售、批发相结合,地推与网络宣传相结合。
记者:创新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请问,您在创新上做了哪些工作呢?
邓海洋:有新思路、新技术是保证企业生产效率的根本措施,也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保障生产效益的积极措施。我自2003年进入食用菌行业以来,经历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有力推动下,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有效应对市场变化,我不断加强学习,始终保持革新意识,不断调整个人经营理念,公司经营方向也在调整。公司从最初发展单一食用菌种植,到现在采取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模式,具体体现在:①生产品种日趋多样化;②从传统的季节性种植向周年生产发展;③由传统的种植模式向立体高效模式发展;④由分散的家庭副业式种植模式向支柱产业模式发展;⑤由粗放的经营管理向产供销一条龙方向发展。
记者:下一步,您将如何实施您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规划?
邓海洋:一方面,我将继续加大科研的投入,加强与食用菌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食用菌新品种,研发食用菌种植及加工新技术,推动食用菌产业纵深发展。另一方面,我将在公司的不同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不同食用菌品种,开发多种经营模式,提高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促进食用菌科普研学、农文旅产业的发展。再一方面,我准备打造一个食用菌食育实践平台,以期让更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通过身心参与、手脑并用的方式,参与食用菌生产实践,了解食用菌文化,在提高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加深对农业农村的认识,引导其结合自身实际,为振兴乡村贡献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